作者:劉靜時間:2019-09-17
火鍋(英語:Hot Pot ),古稱“古董羹”,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(fā)出的“咕咚”聲而得名,它是中國獨創(chuàng)的美食,歷史悠久,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。
周代的鼎器應(yīng)是火鍋最早的雛形,據(jù)考證,戰(zhàn)國時期即有火鍋,時人以陶罐為鍋,到宋代,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,南宋林洪的《山家清供》食譜中,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。元代,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,用來煮牛羊肉。到清代,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,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“宮廷菜”,用料是山雞等野味。
中國最早漢朝火鍋實物(海昏侯墓出土)
火鍋不僅是美食,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(nèi)涵,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。吃火鍋時,男女老少、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,把臂共話,舉箸大啖,溫情蕩漾,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,適合了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。
火鍋餐飲方便快捷的大眾化特色被消費者接受和喜愛,尤其北方地區(qū)寒冷干燥的天氣讓火鍋市場潛力很大,而且火鍋種類的經(jīng)營方式也不斷創(chuàng)新,有以“麻、辣、燙”著稱的重慶火鍋是南派火鍋,以涮羊肉為主要代表的北派火鍋和新派火鍋。
北京銅鍋涮羊肉
北京的銅鍋涮羊肉和重慶牛油火鍋形成鮮明對比,可以說是南北派火鍋的各自經(jīng)典代表。在北京下雪的冬天,鉆在屋里,夾起一片手切鮮羊肉,在炭燒的清水銅鍋里,那么來回涮幾下,蘸著放有小蔥和香菜的芝麻醬,再就幾口糖蒜,實在是人間美味。
重慶火鍋
說起火鍋一般都會先想到重慶火鍋,重慶被稱為“火鍋之都”,走在大街小巷,都可見到吃火鍋的人。之前不明白為什么重慶這么熱,還要吃辣椒這種加以上火的食材,后知因地方氣候潮濕,辣椒具有除濕效果,故受當(dāng)?shù)厝讼矏邸V貞c火鍋以牛油為主料,再加入辣椒、花椒、八角、香葉等各種大料,繪制成牛油鍋底。除了鍋底與北方不一樣,連蘸料也大有不同,重慶火鍋的蘸料成為油碟,用芝麻油加蒜泥再添加耗油和鹽調(diào)味即可。如今,山城火鍋在全國各地都隨處可見,且在國外也有忠實的愛好者,可以說,重慶火鍋代表著中國的美食,更代表著中國的一種文化,它已經(jīng)形成國內(nèi)外美食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,足見重慶火鍋的誘人魅力和影響。
東北火鍋
東北的火鍋多數(shù)以酸菜加五花肉為名,把酸白菜切成絲放進鍋里煮,八成熟的白肉切成薄片下鍋涮著吃,肉肥而不膩,湯汁酸爽可口。據(jù)說,在東北,人們招待客人時,火鍋里的菜擺放頗有規(guī)矩:前飛后走,左魚右蝦,四周輕撒菜花,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,走獸類肉放于火鍋后邊,左邊是魚類,右邊是蝦類,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,宛若“眾星捧月”以示尊敬。若對待不速之客,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,后邊是走獸類肉,示意你離去。
臺灣客家火鍋
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,火鍋用料有七樣是少不了的,即芹菜、蒜、蔥、芫菜、韭菜、魚、肉,這分別寓意:"勤快、會算、聰明、人緣好、長久幸福、有余、富足"。
廣東粵式火鍋
在廣東,吃火鍋叫做“打邊爐”,據(jù)1987年的一篇飲食文章中記載的廣州“打邊爐”的精髓。鍋底是白開水,加入滾鯇魚頭尾及脊骨,再來點大豆芽菜,落鹽,落豬油,便是上好的打邊爐湯料。至于邊爐料,豬肉不可少,牛肉羊肉均可,鯇魚片不可少,鮮蝦鱔片亦可,魚球豆腐宜多,如是即夠和味。可見,廣東的火鍋以鮮嫩為主,更加忠于食物的原味。
除以上的火鍋之外,中國還有云南菌子火鍋、潮汕牛肉火鍋、貴州酸湯魚火鍋等等,這些火鍋不僅融入了各個地方獨有的食材,還在口味上有了質(zhì)的不同。可見,中國的美食博大精深,就連火鍋,也是天南地北各有千秋。人生沒那么復(fù)雜,招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,吃上一頓火鍋,喝上幾瓶酒,便勝卻人間無數(shù)。